Blog Layout

活化香港,由歷史文化遺跡開始
Apr 05, 2021

在過去的一百五十年,香港由一個細小的鄉村發展成為現在的國際金融都會。維多利亞港現代化的高樓林立,和香港傳統古老建築形成鮮明的對比。經過時間的洗禮,部分歷史建築文物逐漸消失。


為了社會發展和城市保育,香港政府在2007年發佈了一系列保育政策,推行多項措施,鼓勵非牟利社會組織機構申請使用政府所有的歷史文化建築作為社會企業,以旅舍、咖啡館、高等教育學院、酒店、訓練營和文化中心等方式重新營運,希望透過保育維修,活化活用的方式,能讓文化歷史建築傳承下去。

 

最近最為人矚目的一個例子便是大館。其原身為前警察總部,活化修復按照最高規格修復,希望能夠最大地保留其原本的面貌。經過十年的努力,大館重現在眾人眼前。舊有建築群的基礎上,大館新增了兩座建築配合文化展覽活動,賦予大館新的生命和用處,將其作為一個藝術平台。大館不時舉辦音樂會、展覽及書展等等活動,更設有古蹟及藝術博物館,如《大館一百面》、《大館101》等專題展覽,希望能夠吸引市民、遊客、藝術家等等,在欣賞藝術的同時,探索香港歷史,傳承記憶。


經過活化,除了大館,牛棚、南豐紗廠The Mills、元創方PMQ都得以繼續傳承和發展。然而,香港還有很多值得保留的文化遺產和歷史遺跡,在城市的急速發展下苟延殘喘,要怎樣做才能達到城市和文物的可持續發展?

tai kung
Share by: